
内容简介:
盛天下之理,鉴世间之事! 你读读吧!你发现吧!你感悟吧! 一个思想者,一个实践者,一个创新者的心路; 一个学习者,一个生活者,一个事业者的历程; 一个公民,一个专家, 一个官员的境界。治国理政、哲思启智、知人善任、 养身正家、教真育爱、金声玉振、仁医仁术。本书从这七个大方面来盛天下之理,鉴世间之事!作者*人称“改革书记”,是一个改革官员,其行,挑战尺度;其思,超于常道;其政,频现奇观。
作者简介:
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具有近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要真正实现复兴应一以贯之地推进“三个转变”。生产方式转变方面,要努力推进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传统劳动工具向现代劳动工具转变;自给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农耕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工业经济向工业信息化经济转变。促进生产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提高生产效益,大力发展生产力。生活方式转变方面,要努力推进愚昧落后的生活方式向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转变;积累式生活方式向积累消费式生活方式转变;物质消费方式向物质文化消费方式转变。提高民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方式转变方面,要努力推进物本管理向人本管理转变,确立人民群众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人治向法治转变,加强社会管理法制建设;单一的政府管理向政府和市场共同管理转变,形成管理的合力,进一步提高民主管理、科学管理、法制管理水平。 2006年8月1 3日在红河州委党校干部培训班上的讲话 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本质意义 我坚信唯有产业可以富国,唯有制度可以兴国,唯有素质可以强国。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本质意义在于把资源转化为财富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把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转化为物质财富和文化财富的载体是产业。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没有产业的发展就没有物质技术的积累,没有产业的发展就没有现代文明进步。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以产业建设为核心。 产业建设是以人为本,将资源转化为财富的实践发展和理论探索过程。产业建设的主体是人,关键是制度,根本是素质。产业建设应坚持市场配置资源、政府宏观管理、企业自我发展相结合的道路。产业建设包括工业产业建设、农业产业建设、基础产业建设、现代服务业建设、科技产业建设、信息产业建设、文化产业建设。 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我们思考和研究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问题显得更为重要。金融危机的爆发,是人类社会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异化的结果,是金融企业无限制追逐利润的结果,是政府对经济宏观管理不力的结果。人类社会消费观念和方式从积累式消费转向消费式积累而产生过度消费,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背离,资本与资产严重背离,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这个时候,有必要大声疾呼并立即行动,加强实体经济建设。实体经济建设说到底就是产业建设,唯有产业建设才可以创造真正的财富。 2008年12月8日《中国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论》自序 建立法制政府 中国选择了市场经济体制,从而融人了当今世界的主流经济体制。这是令人庆幸的。但是,中国的市场是用行政力量制造的,是在政府的恩准和退让中形成的。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是财富重新分配和流动的过程。行政权力左右着财富的重新分配和流动,而这里的行政权力又缺乏民主机制的制衡。原来体制下的权力持有者及其关系密切的人,在制度变革中继续处于优势地位。他们中的有些人利用原有的权力资源,在社会财富再分配的过程中大发其财。也就是说,原来体制下“大锅饭”的掌勺者,在社会财富重新分配的过程中,有可能给自己和亲近的人碗里多捞。中国改革的特有路径,把市场经济的缺陷和计划经济的残余结合起来了。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政府行为和扭曲的、残缺的市场相结合造就了很多社会问题。市场经济的唯利是图和“审批权力”没有制衡,很自然地造成金钱和权力的交换。行政权力为一批人创造了不正当的发财机会,利用这种不正当机会形成的暴发户,用部分收益向政府官员作回报。依靠贪官才能够暴发,每一个贪官后面都有一批暴发户。贪官和暴发户是权力和金钱交媾生下的孪生兄弟。这样就造成了制度性社会不公。制度性社会不公正暴露出社会最基本的矛盾:计划经济时代构建的上层建筑和市场化的经济基础严重不适应。所以,要推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促进和谐文明,必须深化改革,创新制度,特别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建立法制政府,使人们都能通向社会公平正义的光明之路。 2007年3月7日在红河州委办公室与记者交谈P10-12显示全部信息